|
【中国建材集团】光荣的使命——中国建材集团的行业角色和社会责任 |
【zhongguojiancaijituan】2017-12-15发表: 光荣的使命——中国建材集团的行业角色和社会责任 编者按2017年8月26日,“两材重组”一周年。本报在此之前,独家专访了董事长宋志平,并围绕着宋志平对中国建材未来发展的总思路和目前的新举措、新成就,组织策划了“两材重组一周年”系列报道,希 光荣的使命——中国建材集团的行业角色和社会责任编者按2017年8月26日,“两材重组”一周年。本报在此之前,独家专访了董事长宋志平,并围绕着宋志平对中国建材未来发展的总思路和目前的新举措、新成就,组织策划了“两材重组一周年”系列报道,希望对两材重组的这一年做一次梳理和不同角度的分析阐述。 8月24日,宋志平的专访稿件作为“两材重组一周年系列报道”的首篇在本报头版头条刊发。在专访中,宋志平提到,一年来,全新的中国建材集团有很多新变化,取得很多新成绩。旗下众多子公司,无论传统领域还是新材料板块,都陆续收获新成果,上市公司的重组也在稳步进行,走出去的脚步更加坚定…… 本报编辑部经过认真商议,从不同角度和产业板块,精选了多家中国建材旗下企业进行深度挖掘和一线采访,希望通过不同的案例和故事,生动展现“两材重组”对我国建材工业的进一步提升和转型带来的作用以及在国际同领域中产生的影响。为此本报编辑部决定将此系列报道的其余篇目延后刊发。 经过3个多月的基层调研和扎实采访,“两材重组一周年”系列报道的所有采访撰稿工作已全部完成,并于今日起陆续刊发,敬请读者关注。 ■本报记者刘媛媛 时间过得很快,建材行业两大央企重组成立中国建材集团的余音绕梁,全新的中国建材已经起航迈向“从大到伟大”的征程。 就在两材重组一周年的两天后,8月28日,备受关注的能源领域两大央企——国电集团和神华集团“七夕结缘”,正式重组,更名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发电集团。 至此,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总数降至百家以内,共98家。 纵观近些年来各领域重组后的央企,尽管其发展规划和长短期目标,因着不同领域的特点而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的身份,决定着他们必然也必须拥有同样的使命,那就是在各自行业中,带领全行业共同完成的“国家使命”。 当同一个行业中的两大央企可以共同承担的责任,如今扛到一个央企的肩上,这肩上的重担,势必要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率来衡量和计算。 在这个过程中,重组后的央企,更像是多种身份的交叉融合,既要成为永远奔在行业最前方的“领头羊”,也要甘于俯下身去做行业和社会的“孺子牛”。 建材行业,有着所有工业行业的共性特征,都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趋势下,完成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减少恶性竞争、提升科技水平、促进生态环保等现实任务,实现全行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树立国际地位、建立国际话语权。 在这个基础上,建材行业更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相对于交通、能源、机械、核电等工业领域,建材行业的支系更为繁杂、所涵盖的领域更多、跨越更广,每一个领域又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发展态势,既有传统重工业的厚重,也有新兴产业的稚嫩。既有产能过剩的阴霾急于摆脱,也有行业重大短板需要补充。既有同质化的原材料板块需要转型,也有面向消费者的终端商品亟待规范。既有由低端向高端挺进的工业产品等待突围。也有必须以高科技征服世界的高精尖领域有待开拓…… 两材重组,就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大趋势、国家大战略和行业大特征下完成的大手笔。这也就意味着刚刚成立一周年的中国建材集团,这个全行业唯一的央企和7年蝉联世界500强的领军企业,从诞生之日就要兼顾国际、国家和行业共同的使命。兼顾行业内不同领域发展的现状、特征和目标。兼顾全行业上下近千万人的未来,扛起行业最重最大的那面旗帜,履行央企在建材行业中的“国家使命”。 境界更高 大格局与大能力的综合考量 2014年夏天,世界两大水泥“巨无霸”拉法基和豪瑞合并,史称“拉豪合并”,在世界水泥行业引起巨大反响。《中国建材报》社主办召开了一次名为“开启并购重组新纪元”的高端研讨会。“我国建材行业强强合并的时代即将来临,中国建材集团愿意继续做大企业整合的先锋……”宋志平在会上的讲话,3年后的今天成为我国工业制造业“强强合并”时代的预言。 3年前,央企重组的大潮尚未开始,建材行业的兼并重组还停留在大鱼吃小鱼的态势当中,尽管当时的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早已成为水泥行业兼并重组的先锋楷模,但行业内两大央企的整合重组,在绝大多数行业人士的心中,还没有形成概念。 彼时,宋志平对强强合并的发展趋势和所能带来的成效,却拥有着极为精准的眼光和信心。在多数人对“拉豪合并”前景还抱有迟疑和观望态度的时候,宋志平的坚定和重视让记者印象深刻。或许,那时候的他已经预见到“强强合并”必将为行业带来全新格局。已经开始构想行业从竞争到竞合所应拥有的能力和实力。 “拉豪合并”无论规模多大、影响多深,也只代表了建材行业其中一个板块——水泥板块在国际上的整合优化。在两材重组之前,纵观全世界的建材行业,还没有一个可以将整个行业进行优化整合的国际化企业。而重组后的两材,将平台同时延伸至传统材料和新材料两大分支产业,尽管是国内企业的整合,但就两大央企的全球影响力而言,无疑会对全球建材行业的发展态势和格局意识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全新的中国建材集团必须要拥有比“拉豪”等单一产业整合者更高的境界,也就是,首先要拥有足以影响和引领国内建材行业大格局的能力,然后以这样的格局去影响,甚至引领全球同行业。 或许正因为在宋志平心中,早已扎根了“强强合并”的种子,在两材重组的首年,全新的中国建材集团才能在最快的时间,确立了企业更高的格局观,并开始有效发挥企业所拥有的能力和实力。 刚刚成立的中国建材集团,很快确立了明确的企业定位,要做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不仅做全球最大的建材制造商,更要做全球最大的综合技术服务商。这正是行业内唯一的中央企业,按着国家的要求和部署,带领建材行业从传统工业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型,打造行业全新格局的一个大平台。 两年前,现代制造服务业还是一个让很多工业产业有向往却无抓手的全新概念。如今看来,最大的问题正是在于产业内缺少一个具有粘合效应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要拥有超强的能力、深厚的实力、国际领先的科研力量、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和现代管理水平,还要有宏大的格局观和面向全球的服务意识。 当两材重组造就建材工业唯一的中央企业,当全新的中国建材集团拥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定位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这个平台只有也必须由中国建材来担当,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拥有打造这样一个平台的先天优势和匹配能力,还取决于身为央企的职责和地位。 尽管,中国建材在所有重组央企的资产和规模的排序中并不靠前,但它所应拥有的能力和格局却必须要更上层楼。因为,它所承担的行业职责与其他重组央企有所不同。 重组后的中车公司可以将现阶段的最主要精力放在轨道交通,尤其是高铁技术的全面升级和“一带一路”的推进建设上。“国家能源”成立后已经确定将主要精力放在火电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上…… 中国建材却没有可以选择重点、逐一击破的“权利”,这是基于行业的特性和发展现状而定。这个行业中传统与新材两大领域,一个要转型,一个要发展,轻重缓急都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也必须齐头并进才能保持全行业的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任何一方陷入停顿,都将导致全行业的大震动,甚至是大溃败。 因此,中国建材必须要将大格局观建立在整个行业的发展之上,没有厚此薄彼的可能性,要同时打造传统和新兴产业的全新格局和服务意识,并用双手带领两大领域一并迈向国际舞台。 情怀更深 做最好的整合者、合作者和友好者 无论是早期的中国建筑材料集团还是中材集团,在建材行业里叱咤风云30余载,在深耕水泥、玻璃等传统行业的同时,始终不忘初心,从未放弃在新材料领域里探索耕耘。他们都是对行业有着深深情怀的中央企业。 两兄弟的组合,以宋志平的话说:是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何为“无缝对接”?绝不是1+1等于2或简单大于2的认知,是一种从表及里的升华,当然也包括重组为一个大家庭的员工们对血脉相通的全新集团所拥有的情感和胸怀的升华。一个央企对身处的这个行业所拥有的情感和胸怀的升华。更代表一个基础民生产业对国家、社会以及全球生态所拥有的情感和胸怀的升华。 “中国建材不仅要做行业的整合者,还要做行业里的合作者、友好者。”宋志平平实的一句话,道出了一个行业领头羊最深切的情怀。 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恶性竞争。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挖掘和发挥行业内更多优秀企业的能力和价值,打造一条畅通的现代化产业链。友好的目的则是要推动行业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更快地实现国家级大战略,并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最坚定的捍卫和保护者。 也因此,面对两大央企的重组这样一个复杂繁琐的浩大工程,面对成倍计算的超额工作量压在集团上上下下员工的身上,以集团内一位普通员工的话说:“清晨来上班时觉得渴了想喝口水,到真正喝上这口水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了。”集团整合后的千余家旗下企业,无论在科技创新、合作发展抑或海外项目等各方面,却没有感到丝毫慌乱与不安,没有受到强烈的颠簸和停顿。因为他们很清楚,整合只会令他们创新的空间更大,合作的舞台更高,发挥价值的余地也更宽广。 重组一年来,集团领导不断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为旗下企业提高了认知、树立了信心、提升了士气。集团内所有的海外工程项目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新的更具服务价值和创新产业链的国际合作有序展开,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互通有无从未间断。最值得关注的是,新集团合作意识进一步加强,不仅着手规划同业企业合作的大盘子,更与相关行业的大型国企以及地方政府拉开了合作战略框架…… 集团内部的平稳过渡和迅速发展,对行业产生的第一影响就是充盈着一种和谐稳定的安全感。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建材行业这些年来经历了太多动荡。这个时候,任何领军企业出了问题,都会带来连锁式的蝴蝶效应,更何况是业务遍及各个领域、市场辐射各大区域的两大央企重组的过程。能够让全行业感受到一种安全感,是新集团对行业最深最浓的情怀的表达。 这一年里,宋志平没有停止与行业内大集团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他带领全新组建的集团管理层团队,先后与海螺和金隅等水泥行业的大集团企业高层会晤交流、开展合作,共同为水泥行业去产能、创建良好的市场秩序、强化行业约束力和企业执行力等方面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目标更远 铸造四通八达的高端技术服务平台 “提高建材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能力、提高中国建材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宋志平用两个“提高”描绘了中国建材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如今,两股绳拧在一起,企业发展的目标会在第一时间达成统一,并激发出成倍的效力,也大大缩短了实现目标的距离和时间。 两个“提高”,对如今的中国建材来说,并不是难事。真正的挑战在于,中国建材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针对不同领域的建材产业,规划和部署与之匹配的技术服务平台和策略,既不能墨守成规,亦不能拔苗助长。 比如,就传统建材领域而言,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也就是带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中国建材在这方面始终保持着带动和引领的作用。 而更让宋志平感到振奋的是,集团重组后,在新材料领域的发展中,已经产生了突飞猛进的速度和效力,甚至超过了他的预期。 在新型高科技玻璃领域,旗下凯盛集团再创新高,打破国外对超白光伏玻璃的长期垄断,成功开发出“宽液流成型工艺”新技术,并攻克了超白化、一窑多线成型等核心技术难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紧接着,中国碳纤维领域传来喜报,中国建材旗下中复神鹰开发研制的t800级碳纤维于近日正式下线,真正开启了国产碳纤维从中低端迈向高端的新纪元。 8月31日,2亿平方米锂电池隔膜生产线及4000万平方米锂膜涂覆生产线投产,锂电池隔膜是锂电池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的一种高附加值材料,也是锂电池材料中最后一个实现国产化的关键材料,引起了业内极大关注…… 这样的成效,对急需突围的新材料产业将产生非常明显的助推力量,或会推动整个产业在比预想更短的时间内,在国际同业的地位再上一个台阶。 集团整合后,我们看到了集团尝试进一步打破行业的界限和束缚,在跨界协同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正在尝试全新的探索,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旗下多个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倾情合作,一个个为产业技术提供高端服务的平台就在无形中建立起来。 去年10月,中国建材全新组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山东临沂中联水泥有限公司与其两大科研设计院所和企业携程合作,成功完成了一项壮举,建设了环保节能的光伏发电项目,将风力发电、余热发电和太阳能发电3种方式用一台设备全部体现。这便是中国建材尝试搭建科研服务平台的一个缩影。 目前,集团下面共有26个国家级科研设计院所,这26个院所触角涉及到建材行业的不同领域,代表着行业最前沿的科研设计能力和水平。最关键的一点,这26个院所,绝不单纯是为了企业自身的需求而拥有,而是面向全行业,服务于全社会。 集团目前正以中国建材总院、南玻院、工陶院为平台,打造行业的“中央研究院”,投入基础性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前瞻性研究和多元化新兴产业研究,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 责任更大 央企肩负的是光荣的“国家使命” “央企是国家的,是大家的。必须承担起一个行业的国家使命。” 宋志平对央企责任的理解,事实上道出了所有领域的大型中央企业负责人共同的心声。 央企重组的脚步并未停止,未来央企的布局还将按着产业整合的大思路,继续做减法。 数量在做减法,央企的责任却在做着乘法。 无论是交通、核电、能源还是建材领域,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行业,作为这些工业行业中的“唯一央企”,也一定是国民经济在每个行业中那根最强壮的支柱。 因此,央企,必须要全面肩负起国家在每个行业中的使命,这是央企们必须履行的最大责任和义务,是行业上下可以托付和追随的领头羊,承担着全行业的梦想和希望。 2014年南北车重组后的中车公司,力争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业加速带入“中国创造”的高附加值国家化产业链的重要一份子。2015年7月重组后的“国家电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引领行业实现中国核电的强国梦。刚刚成立的“国家能源”,重组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带领行业解决长期以来的煤电矛盾,进一步提升煤电一体化经营水平,推动火电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回溯2012年,同时担任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和国药集团董事长的宋志平曾总结央企要担负的三大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如今,作为建材行业最大央企的负责人,宋志平对央企担负的三大责任,又有了新的认知和升华。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央企肩负的是光荣的“国家使命”。 承载着国家在行业中的使命,是一项庄严而伟大的事业,但真正做起来却无法昂着头指点江山,必须要躬下身去把行业中的千头万绪亲手打理、事无巨细。 比如,如何推动建材行业更好地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建材而言,是当前摆在首位的工作任务。对于建材这个纷繁复杂的大行业而言,这绝不是一两条路径、二三种手段或解决一二个问题就可以达成的宏大蓝图。 首先要带头推动传统产业和新材料产业解决现阶段各自身上的大问题。 一面是传统产业现阶段必须找到“标本兼治去产能”的手段和方式。就像当年在部分行业人士还很迟疑甚至质疑的时候,中国建材坚定支持并带头执行“水泥错峰生产”一样,未来,无论是推动多年仍有阻碍的“淘汰32.5水泥”,还是坚决遏制“违规新增新建”。无论是有可能成为去产能治标之方,真正实施却困难极大的“窑磨对接”,还是更多我们暂时想不到的有效之策,总之,中国建材要探索和尝试,要坚持信念,更要带头想办法、做实践、找出路。每一次尝试或许都会独自开始,走向最终的皆大欢喜。 就像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产能过剩行业坚决遏制违规新建项目的要求和指示,中国建材始终牢记在心。旗下各区域水泥企业为此奔走呼告、出谋划策,为已有违规新建项目的妥善处理提出了很多良方。宁可牺牲自身的利益,尽可能减少国家财产的损失,保持社会稳定。这其间,他们都曾遇到过很多困难和阻碍,却从没有放弃,未来亦不会放弃去尝试更科学更多元的解决途径。 一面是面对新型材料产业发展的机遇和短板。中国建材正在充分挖掘和发挥两材在新材料领域的最大优势和资源,既要搭建不同新材领域的产学研用平台,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速度和效率,还要搭建行业内各领域之间、相关行业之间无缝对接的桥梁,让产业合作变得更为畅通。更要时刻不能放松打造和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应变这个大产业瞬息万变的“新”、不断攀升的“高”、愈加细化的“精”和永不停顿的“尖”,只有中国建材自身拥有与时俱进、不断升级和拓荒的能力,才有可能带领中国新材料产业尽快跨入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其次,要责无旁贷地为整个建材行业共同面对的大课题、大战略和大机遇做好充足的筹划、搭建交错纵横的平台。 比如整合的大课题。“强强合并”是大的发展趋势,但建材行业不同领域的整合也绝不可能是同一条路径,在缺少领军企业的新型材料领域,如何有效整合优化结构,和传统行业的整合模式一定是不一样的,而这些都是中国建材的工作课题,是行业央企要时刻考虑和规划的事情。 再比如“走出去”的大课题,借助重组前的“两材”在海外水泥项目的巨大优势,中国建材推动传统产业继续在“一带一路”上发扬光大或许并不是难事。其真正的挑战,是要让中国建材最具优势和国际影响力的传统建材板块,真正成为打开国际建材行业顶尖技术与综合管理服务能力的那把钥匙,着手谋划能令中国建材行业逐步实现引领全球同业的大发展和大举措。在这一方面,中国建材如何在新型材料“走出去”领域做好敲门砖,用创新技术的突围和升级敲开高科技新材料产业的世界大门,这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大工程。 行业的大课题远不止这两个,还有关于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升级、关于生态环保、关于行业规范、关于标准提升…… 和绝大多数工业产业相比,建材行业的各领域发展状况极不平衡,要想真正扛起国家使命,带领全行业共同进步,中国建材也势必要成为领军者,相对于其他领域的中央企业,建材行业赋予中国建材的有压力、有艰难、有挑战,但所有压力和挑战的背后,也都是一个鲜花似锦的天地和光明的前景。 中国建材已经郑重地接过了这份光荣的使命,也必将在这条路上打造王者的荣耀。 编辑:丁涛 瓷砖相关 中国陶瓷科技城 中国陶瓷文化节 中国品牌 集团消费 成霖集团 唯美集团 华耐集团 汇诚集团 ,本资讯的关键词:中国建材集团建筑材料社会责任产能过剩中国建筑水泥行业新兴产业新材料宋志平一周年角色使命领域 (【zhongguojiancaijituan】更新:2017/12/15 2:41:14)
|